嚴格來講,不同鑄件在每個工序的制造成本是不完全相同的,但有的環節差異很小可以按照平均水平核算,我們所要關注的是那些對鑄件成本影響比較大的因素。導致鑄件過程成本差異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
1.工藝出品率工藝出品率也叫收得率,是實際得到的鑄件重量占澆注重量的百分比,對具體鑄件來說工藝出品率等于同一棵樹上的鑄件總重量占樹重的百分比,它與鑄件結構和組樹方案有關,可能在30%至60%的范圍內變化,一般多在40-50%之間。前段成本與工藝出品率的關系為每公斤鑄件前段成本=每公斤澆注重量前段成本工藝出品率每公斤鑄件的前段成本與工藝出品率成反比,工藝出品率越低單位重量的鑄件前段成本就越高,而且工藝出品率越低影響的程度越顯著。澆注每公斤鋼水的前段成本為6元,當工藝出品率為45%時,每公斤鑄件的前段成本為13.33元;工藝出品率為30%時鑄件前段成本為20元/公斤,比平均水平高6.7元,使過程成本上升37.6%,對304不銹鋼鑄件總成本的影響幅度大約為17%;當工藝出品率為60%時鑄件前段成本為10元/公斤,比平均水平低3.3元,使過程成本降低18.5%,對304不銹鋼鑄件而言相當于總成本降低約7%;將鑄件前段成本對工藝出品率求導數可得出:工藝出品率對每公斤鑄件的前段成本的影響程度與工藝出品率的平方成反比,當工藝出品率為45%時,每降低一個百分點每公斤鑄件的前段成本增加0.3元,當工藝出品率為30%時,每降低一個百分點每公斤鑄件的前段成本大約增加0.67元由此可見工藝出品率對成本的影響是十分顯著的。好比電工學上的功率因素,降低工藝出品率相當于增加了無功消耗。當然工藝出品率也不是越高越好,也不是想高就高得了,過高的工藝出品率會降低澆注系統的補縮能力,導致補縮不足而產生縮松或縮孔缺陷;另一方面,有些鑄件尤其是形狀不規則的薄壁鑄件由于受鑄件結構和組樹方案的限制工藝出品率很難提高,在核定鑄件價格時應考慮到這一重要因素。
2.制殼層數由于鑄件形狀和結構的不同,制殼層數會有差異。例如有細長孔或狹槽的鑄件需要做兩次甚至三次面層;一般鑄件做兩次背層就夠了,而比較大的鑄件可能需要做三次甚至更多層數。每公斤鑄件的制殼成本約為5.9元,其中材料費占67.8%,燃料和動力占23.9%,工資占13.3%.在4元/公斤的制殼材料費中,鋯砂鋯粉的消耗約占63%,占整個制殼成本的42.7%,硅溶膠的成本約占制殼成本的12.2%.盡管鋯砂鋯粉只是用于面層制殼,但由于價格昂貴而成為制殼成本中主要項目。
從表中可以看出,面層的成本大約是背層的4.4倍。而且第二次面層所耗用的材料比第一次要多,按增加10%估算,多做一次面層的成本大約是6.2元。平均每公斤鑄件增加成本2.7元,每公斤澆注重量增加成本1.21元。也就是說增加一次面層每公斤鑄件的制殼成本增加45.8%,每公斤鑄件的過程成本增加15.1%.就304不銹鋼而言,對總成本和價格的影響幅度大約在7%左右。而增加一次背層每公斤鑄件增加成本0.56元,每公斤澆注重量增加成本0.25元。每公斤鑄件的制殼成本增加9.4%,每公斤鑄件的過程成本增加3.1%,對304鑄件總成本的影響大約只有1.4%. 3.后處理難度鑄件澆注后需要經過碎殼清砂、切割、打磨、拋丸、酸洗、整形、補焊整修等后處理工序方能得到合格鑄件,后處理的平均成本可以按鑄件重量核定,如表1所示,每公斤鑄件的平均后處理成本為3.33元。不銹鋼鑄件酸洗頓化的成本大約為0.3元/公斤,碳鋼件雖然不需要酸洗頓化,但考慮到在澆注后需要扣箱,而且扣箱后清砂比較困難,成品需要防銹等因數,可以不區別成本差異。